在上一年的两起恶性案件后,滴滴顺风车一向处于下线状况。日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其间公布了顺风车的5项整改措施。虽然滴滴官方回应称,顺风车“暂无详细上线时间表”,但此举仍被视为顺风车欲“回归”的重要信号。
顺风车即使“回归”,还能获得用户的青睐吗?顺风车一波三折的命运,给互联网公司怎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互联网新产品有必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能盲目寻求扩张速度和利润增长。以顺风车为例,其性质是合乘出行,车主在有既定出行方案的前提下分享空座。正因如此,此前对顺风车车辆和车主的审阅要求并不严格。同时,滴滴又并未约束车主的接单次数和常用接单区域,这就默许了车主将顺风车这一产品当做一项“生意”,从而为非法营运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跑马圈地、粗野生长都曾经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得以快速成长的“法宝”,但无论如何,这种成长都不能,也不应该以用户的安全作为交换,怎样的产品,能提供怎样的效劳,又应该有哪些约束,这些因素有必要通盘考虑。功率与安全,历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
启示之二,当互联网公司把效劳向实践国际延伸,就有必要考虑到实践国际的复杂性,特别是平台型企业更是如此。滴滴顺风车现在也供认,当时将用户的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信息展示出来,本意是作为车主乘客同行的弥补判别,但却给不法分子提供了选择侵害对象的时机。这便是产品设计者的一厢情愿,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社交行为,和线下实践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其风险程度远不能相提并论。互联网公司不能凭空捏造想当然,要对实践场景充沛研讨,甚至应该考虑加大力度引进传统范畴的相关人员,共同对新产品新效劳进行评估。
启示之三,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有必要建立起来。快速迭代、快速呼应原本便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优势地点,在消费互联网之外的实践场景中,一方面需要对突发事件的准确判别。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公司引以为傲的“中心竞争力”应该在其间发挥效能。另一方面,对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也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流程和应对方法,虽然这意味着企业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全国原本就没有“躺着赚钱”的生意。
合乘出行,是对交通工具更充沛的使用,也是市场需求的真实反映。顺风车未来的路是否真走得通,说到底还是要以安全为底子,抛弃梦想,方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