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焦虑叫做“下班后不敢开微信”,有一种惊骇叫做“最怕周末微信响起”,有一种悔恨叫做“音讯发错群却无法撤回”——微信作业群给我们带来了快捷的沟通领会,但伴随着这种随时随地沟通而至的,是“变相加班”的烦恼。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珠海市香洲区近来印发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给底层减负的方法,其间提到,要标准各单位微信作业群、新媒体账号办理,准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作业群;非作业时刻不发布作业信息。
套用流行句式:底层作业人员苦微信群过多过乱久矣。时下,屡屡有底层作业者吐槽,本有利于提升作业效率的微信作业群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还影响了本来的作业效率。
在很多单位,微信作业群越来越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比方领导本应到现场检查作业,有了微信群后,就要求底层干部拍照片发到群里,就算检查。还有单位建立多个作业群,如段子里说的,“5个人的办公室建了6个群”,每天要花费大量时刻刷信息,生怕漏掉重要作业任务。就在昨日,还有媒体报道,在皖北某县,有村支书被拉进10多个作业微信群,因未及时回信息而被点名批判。
2019年被称为“底层减负年”,中心重视底层减负,并为此提出了许多详细行动。此次珠海香洲区出台的方法,也是对中心要求的执行。而要求“准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作业群”“非作业时刻不发布作业信息”则更是对准底层痛点的靶向施策。
其实,不少地方对作业群存在的问题都实施了相关整治方法,但很少有像珠海香洲区这样严峻而清晰的做法。
“一个单位只建一个作业群”、“非作业时刻不发布作业信息”,尽管显得有些简单化,但也正是因为之前没有建立清晰的红线,致使作业群成了随意干与底层作业人员业余生活的一个“堵截”。所以,这些看似有些一刀切的做法,实则是一种价值回归,是让作业群回归“作业实质”及底层减负的必要方法,其矫枉含义也值得肯定。
而且,方法中也提到了是“准则上”,如遇特殊情况自然也要灵活处理。但有这个“准则上”的红线,也时刻提醒着有关领导,假如要过线,则有必要要有正当理由。
因此,在我看来,珠海香洲区的行动并非矫枉过正。裁撤或兼并“剩余的群”、让作业群回归作业性质,既有利于作业群“去伪存真”、瞄准核心问题;也可以对形成作业群过多过滥现象的“暗地黑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进行整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底层减负,首要就需要明行止、划红线、设禁区,先厘清各方权责,才可能让各方守土有责、各尽其事,进而才可能实在给底层减负。肩上的负累少了,他们才干“轻装上阵”、安心作业,才会有更多精力去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