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衫”的尴尬不仅生活中有,在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时尚领域,也常“遭遇”这种现象。我国有上百万名服装设计师,一年生产服装超过450亿件,优秀设计作品“遭遇”抄袭,山寨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让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时尚话语权的建设。原创设计岂能“撞衫”,如何破解“山寨”时尚的尴尬?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原创设计“遭遇”抄袭尴尬
“我们注册过专利、商标,甚至包括每一季的图案,该花的钱都花了,可被抄袭的现象仍难避免。”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国内潮牌LALABOBO设计总监于茜子向记者“吐槽”。
品牌LOGO包括季度新品都“遭遇”过网红品牌的模仿与抄袭,一些店铺甚至注明“一比一仿制”,让这位原创设计师“很受伤”。“维权、投诉成本很高,很多时候无疾而终。”她说。
于茜子的苦恼让很多设计师颇有共鸣。“原创设计就是和时间赛跑。”知名模特、设计师吕燕坦言,一件服装设计出来,销售周期通常只有两到三个月,专利申请的程序较多,往往申请下来产品也过季了,更别提恶意注册等行为。
“外人很难理解原创服装设计师要经历上百次推翻重建、上万道工序,才把万千思绪中的一丝灵感付诸现实。”吕燕认为,“山寨”的本质是利益驱动。一些竞争者不费吹灰之力抄袭作品、低价售卖,极度挤压原创设计师的生存空间。
原创设计师有多希望服装款式能走红,就有多怕被抄袭仿冒者盯上。多位业内专家坦言,模仿和抄袭是行业存在多年的顽疾。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调查显示,现今全国已有超过200所本科院校设有服装设计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的设计师超过10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中国原创经济已达千亿元量级。原创设计的“撞衫”既破坏了行业健康生长秩序,也打击了创新积极性。
设计师权益保障面临多重难题
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与维权成本高、效果不理想有很大关联。
概念界定不清晰,就会纵容抄袭的发生。“服装囊括的范畴太多,包括图案、款式、颜色等。设计师注册了专利,对方将颜色稍微改动一下,或者加个兜,就变成了另一种产品。”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任绘说,原创不好界定,权益自然难以保障。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赵雷说,尽管有不少服装和配饰按照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了著作权的保护,但仍存在认定与维权等方面的难点。“比如,服装的样板是从设计图到成衣的中间环节,较难实现权益保护。设计理念、风格等则更难界定。”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说,目前国内大多原创设计品牌由设计师创立,中小企业居多。专利的认定和诉讼维权等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原创设计的保护。
行业发展的新特点也为原创设计保护带来挑战。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琳认为,随着消费升级与快时尚的盛行,很多服装产品设计速度快,销售周期短,专利申请时间却很漫长。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也使得品牌追根溯源较为困难。
专家认为,原创难、抄袭易、维权慢成为中国原创商家共同面临的难题,需健全机制,培育社会各界鼓励原创、保护创新的氛围,对抄袭模仿者施以重拳。
多管齐下杜绝“山寨”时尚
加强对原创设计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合力。其中,电商平台、内容平台的积极作为很重要。
一张创意手稿,经过技术校验、第三方存证、电子备案等流程后,就可以获得电子“出生证”。一旦产品或创意遭遇侵权,即可在平台启动快速下架机制并发起维权。阿里巴巴原创此前上线保护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算法构建等方式,累计保护6.3万张原创商家的设计手稿,5亿张原创图片等。
“我们尝试搭建基于在线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效应保护和鼓励原创。”阿里巴巴集团知识产权运营总监李溪涵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平台确权将成为司法体系之外的重要补充。
苏宁搭建区块链溯源平台,支持生态内供应商、销售平台、物流作业方就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信息的提交和查询;小红书与众多知识产权机构长期互动,通过品牌孵化、口碑积累、设计保护等鼓励原创……市场中有关于此的创新活跃。
行业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对时尚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从加强品牌的价值构建、加强审核合作企业资质、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从社会、行业等多个方面推动保护体系的健全,构建完善的规则。
张庆辉说,将加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发布能力与溯源能力,联合更多的专业机构建立从原创保护认定、侵权认定到法律追溯的有效机制,为原创设计提供行业支持。
对侵权抄袭者施以重拳是对原创设计的最有力保护。专家建议,加快完善对原创设计保护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弘扬鼓励原创、尊重原创的氛围,让严格的时尚知识产权保护为设计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