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人想被招,里面的人想走人 用工围城怎么破?

   2019-12-01 工人日报590
核心提示:外面的人想被招,里面的人想走人 用工围城怎么破?
        用工“围城”怎么破?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上班第一天,打卡!”日前,26岁的张林(化名)又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并配了一张工作地点的照片。该动态一发出,不大会儿工夫,就有多条评论,且大家“队形”都保持一致:猜你最多能坚持一个月!

张林的朋友之所以如此评论,是因为他毕业两年以来,已经换了七八份工作,其中,干得最久的一份是在他大学实习时所在的媒体单位待了半年,此后,跳槽、换工作对于他来说,就成了家常便饭。

“明星”员工流失令人头疼

“我这还算好的,我有一个同学,他创下了半年换5次工作的记录。”在张林看来,他还年轻,就应该不断尝试,并且他现在也还没结婚,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没有什么压力。

“我也算是名牌大学毕业,每个月只能拿不到5000元的工资,一天事还多得很。”毕业两年的李斌(化名)现是重庆一合资企业的宣传干事,国庆节期间,他与大学同学聚了一次会,发现原本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几个同学,现在收入比他高了不少,由此,他便产生了跳槽的念头。

“不仅仅是年轻人经常跳槽,一些老员工也经常‘跳进跳出’。”重庆一广告公司的人事经理王杰向记者透露,他们公司已经成立了20多年,目前有近百名员工,最近几年,一些从公司成立之初就在此上班的老员工,也加入了“跳槽队伍”,在公司所有员工里,有5年以上工龄的人都寥寥无几。“我们部门,现在成了整个公司‘人气’最旺的部门,每个月都有‘进出’的员工。”

纵观各行各业,员工跳槽早就不新鲜。而在众多行业中,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特别明显,甚至一些建筑类国企还成了民企的“黄埔军校”。

“我们每年都有校招,并且招聘的人还不少。”重庆一央企负责人坦言,像他们这样的“中字头”建筑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员工流失,其中,离开的员工大部分是进入单位一两年的年轻人。“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员工,而他们却在学成后就离开企业,如今,‘无人可用’已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该负责人还表示,新员工和“明星”员工的流失,对于所有的国企来说,都是很头疼的问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没有工作的人四处投简历,想找份差事,有工作的人想跳出原单位”的“围城式”尴尬呢?

“围城”症结在哪?

在李斌看来,“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很适合他,“我在这家企业待着,很可能一直只能靠着四五千元的工资过活,我还想在重庆买房,但就这么下去想都不用想,并且来了两年了,我也没看到前途在哪!所以,对我来说,跳槽是最好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类似于李斌这样因为收入和前途问题而考虑跳槽的人占绝大多数。他们普遍认为,尽管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磨炼,需要时间,但如果连生活都不能维持,一切都是空谈。

“那时候,煤矿企业经营形势,发展规划不稳定,是我跳槽的主要原因。”今年43岁的王波原是重庆能源集团松藻公司专用铁路机务段党支部书记兼段长,他于2017年2月退职后,考上了重庆轻轨集团的行车调度岗位。

从“一段之长”的管理人员身份到普通员工,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虽然两个行业的收入相差无几,但新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更稳定。“离职前,单位住房公积金缴纳7%,新职业缴纳12%,在重庆市区买房的压力更小。”王波说。

在该公司,王波跳槽一事并非个例。在他退职的前后几年,该司专用铁路调车员、值班员,内燃机车司机等专业技术人才,甚至部门科长接二连三地跳槽另谋他路。

资深人力资源从业者万发林告诉记者,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员工跳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致使其员工跳槽的原因主要在于“岗位和收入不能达到预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用人单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明显,晋升通道不畅,薪资制度滞后,缺乏企业文化等;员工存在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对企业缺乏忠诚等;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之风和保障制度未能完全覆盖年轻的“上班族”等因素也是致使其跳槽的原因之一。

要让员工有“存在感”

“哲学讲内因决定外因,解决问题关键在内因。”万发林认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若想减少员工流失,只能先从内部制度入手,所谓“水草不丰,候鸟不来”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松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为解决“人难留”的问题,前些年,公司打破薪酬分配的“大锅饭”,在基层员工整体收入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加大了向专业技术,苦、脏、累、险等岗位的倾斜力度,并通过打造员工成长平台等措施,很快就扭转了 “留不住人”的窘境。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人员流动性极大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为“留人”也是绞尽脑汁。

“要留住员工,增强团队凝聚力,就得让他们刷足‘存在感’。”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当所有因素综合起来,造成员工在企业的“存在感”不足时,员工很有可能离职。

对此,重庆轨道九号线指挥部便采取 “微访谈”“微学习”和“微行动”等方式让员工刷足了“存在感”。该指挥部组建两年多,共有百余名员工,社招员工占比超过75%,平均年龄仅有30岁, 创下了“零离职”的记录。

今年34岁的罗凡原在另一央企从事质量安全工作,由于原单位晋升通道不畅,成长空间有限,遂跳槽到该指挥部。“现在的收入与原单位的收入相差无几,但这边的氛围和发展空间远大于原单位。”罗凡称,他到指挥部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也融入到了团队中。“我一入职,单位领导就与我们谈心,谈未来,并指明达到何种条件,就能晋升,在这里我能看到前途。”

交谈中,该指挥部另一员工董招补充说,像他们这样从另一建筑工程单位跳槽而来的人,不是看中收入,而是看中发展空间和工作氛围。“我入职半年后,就跟同事一起组织策划了一场‘教师节活动’,这在原单位是不可能发生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lee2017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