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一系列好消息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传出:该所刚研制出了用于研究的抗体检测试纸;同时,该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联合发现了在细胞层面上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雷米迪维或伦地西韦( Remdesivir,GS-5734)、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利托那韦(Ritonavir)等三种“老药物”。其后续的临床使用,正在走相关程序报批。
连日来,我省科技界各相关部门、各科研单位加紧科技研发攻关,突出防控急需,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努力为一线防控治疗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宁琴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毒的潜伏期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她认为,鉴于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Cov病毒结构及引起临床症状的相似性,推测其致病机理很可能也是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对自体肺脏及免疫器官进行攻击而导致器官损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1月21日,根据疫情快速处置与应急在科技方面的迫切需求,省科技厅启动了“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成立了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并快速推进了相关研究工作。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科研攻关组组织了省内在病毒学及流行病学等几个相关领域实力较强的团队,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牵头,重点围绕“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临床诊治”、“抗病毒应急药物和疫苗”、“动物溯源研究”、“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等5个方面启动了应急研究,以期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溯源,尽快揭示病原感染后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和规律,尽快为疾病处置和药物研发提供基础,尽快形成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应急救治的能力。目前,国家科技部正在组织开展新型肺炎诊疗的科技攻关,湖北省启动的这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非常及时,同国家科技部开展的新型肺炎诊疗应急研究形成了关于新型肺炎诊疗的科研攻关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邬堂春认为,当前最优先、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仍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对医院及人群密集场所的监测和筛查,督促各级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病例及疑似病例,强化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务必落实定点集中收治病例及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考虑传染源、治疗有效性、病死率等,应支持鼓励轻、中度疑似病人在家隔离和治疗的建议,不去医院排长队候诊。
邬堂春教授还认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仍不完全清楚,借鉴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防控经验,建议通过加强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检测、隔离、防护。公众要理性对待此次疫情,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