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晒成绩、定目标,各行各业站在“归零”与“再启”的节点上迎来了2018年。在2017年的尾声,一场会议让新能源产业的“领袖们”汇聚一堂,这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袖峰会”集合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赛迪智库、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以及全国新能源企业的力量,分析并总结出了2017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2017年1月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根据产销走势,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或接近80万辆,预计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或达100万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现场介绍了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充换电桩的增长也同样增势喜人。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至到2017年11月,全国累计建设公共充电桩的数量为20余万个。在技术路线上,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也都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新能源产业熙熙攘攘、生机勃勃,产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愈加受到消费者认可。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许多相关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在系统技术、充电、换电、运行与大数据领域。
“新能源发电对汽车而言,最重要的是就地取能,因地制宜。”浙江万马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吴连日认为,研发、整合一切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配合微电网控制技术满足各城市供电能量自身的需求,或许可以逐步实现我国能源供给的平衡。
电动车充电量很小的情况下,通过靠近中心的建立太阳能储能站,覆盖很多周边的小区充电站;在风能丰富的西部地区,探索风能充电桩示范的建设;在城市中以小型化的储能为主,研发不同的储能模式。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而言,白天的各种新能源发电总电量除了能满足白天各种用电需求之外,还要有少量的能源需要通过各种分布式储能存贮起来,以满足晚上的用电需求和阴雨天气新能源发电减少时的需求。
最终,将各个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储能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形成智能微电网,结合原有大电网或充电能量调度直流专用网络,实现能量在一定区域内调度智能化,也就实现了智慧电网,专门为城市快充提供一体化能量供给解决方案。
翻看2017新能源产业成绩单,新能源的迅猛发展,可见一斑。但在数字的背后,新能源产业同时承受着来自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压力和挑战,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思维方式的冲击和变革。爬坡过坎的新能源产业如何加速前行,是2018年开年抛给所有新能源产业的一道必答题。而动力电池和充换电设施发展的进一步突破,是解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