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留汉九条”、成都的“蓉漂计划”、长沙的“人才新政22条”… 自2017年以来,全国10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人才新政,二线城市不断加码。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各城市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量开始放缓,均未进入前20。与此同时,有14个新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增量超10万人。202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2021届本科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不断提升,本科生的就业区域重心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地级市及以下转移。为了解小城青年的就业倾向,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近日面向家乡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三千余位青年(22-40岁)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发布了《2022小城青年择业倾向洞察》(以下简称《洞察》),旨在了解小城青年们的择业观念和就业现状。
不再一味迷恋大城市,小城青年回流家乡
《洞察》显示,家乡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受访者不同的工作阶段,在一线城市就业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所有受访者中,第一份工作在一线城市的人占比18.1%、上一份工作在一线城市所占比重为15.3%、现有工作仍在一线城市的比重略过一成。上一份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受访人群中,接近三成的现有工作已离开。同时,基于人员流动的双向性,也存在从二线重返一线的现象,但在本次调查中未高于上述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年限越长,人员回流家乡所在省市的比例越高,更年轻的群体(30岁以下)也开始不再一味地迷恋大城市。《洞察》显示,对于家乡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受访者,即使不考虑家乡置业等因素,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受访者选择一线/新一线为就业首选城市的比重仍呈现递减趋势。刚毕业把一线/新一线作为首选就业地的比重为58.6%,工作十年以上,首选就业为一线/新一线的比重降低至36.3%。而刚毕业把二线及以下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地的比重有41.4%,工作十年以上将二线及以下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地的上升至53.8%。
“稳”和“平”是小城青年的真实写照
小城青年就业,“稳”字当头。《洞察》显示,小城青年在影响择业的几大因素中,除了常规的薪资/福利待遇依旧是首选外,工作稳定性远超越其他选项排列第二,占比40.9%。从跳槽经历来看,跳槽周期大于两年的受访者超过三成,只有11.2%的受访者跳槽周期短于一年。从就业首选类型来看,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两类稳定度最高的单位,不出意外为首选,有超过一半(50.8%)的受访者选择。
晋升周期和跳槽周期类似,大多数人晋升周期较长。有32.1%的受访者晋升周期超过2年,21.1%的受访者未晋升过。交叉年龄和晋升周期发现,年龄越低,平均晋升周期越短,这与年轻群体所在职级和更易跳槽也无不关系。总体而言,没有频繁的跳槽,也没有快速的晋升,“稳“和”平“是小城青年的职场特色。
大城市有特殊的吸引力,小城市也有不俗的满足感
为什么选择二线或以下城市就业?调查发现,离家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感高;生活节奏慢,压力小;物价、房价低,分别以75.5%、52.3%、19.5%排列前三。也有超过一成的受访者表示“大城市闯荡够了,回小城市定居”。家乡所在的省会对任何年龄段的受访者都有其独特的归属感,不论是一直身处小城市就业,还是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依然回到小城市定居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满足的那一面。
而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去一线就业,top3分别是收入高;工作机会多;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其中收入高以65.8%位列第一。大城市的优势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公平性高,人情关系依赖度低;公共基础设施好(医疗、教育水平高);发展更快,新鲜事物多等。
小城市和大城市,各自有不同的优势,从选择比例最高的两项对比来看,选择小城市的人,更多偏向精神层次的满足,而选择大城市的人,则更追求外部客观条件的匹配。
八成人月薪不过一万,小城青年梦想职业普遍体面
《洞察》显示,小城青年在一线/新一线就业的行业更多是互联网/电商、计算机软硬件、金融/证券、专业服务、人工智能等,而留在或回到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则更多在政府/公共事业、机械制造/工业设备、工程/建筑等,两者的差别客观受限于各行业的资源和城市产业分布。小城青年的职业以普通职员(办公室/写字楼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文体/记者/老师等)居多,合计占比近六成。超过八成的受访小城青年的月薪在10k以下,月薪8k以下超过六成(64.7%)。
当被问及理想的职业时,小城青年的回答也显得更为务实,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老师/教师,自由职业/创业、公务员、医生/医务工作者、律师。除了自由职业,其余各类职业都属于父辈眼中传统而体面的工作类型。也有少数新兴或者特别的职业,如短视频博主/up主、酒店测评师、旅游体验师、包租婆/包租公、火箭工程师等等,以此为梦想的多为95后、00后。
就业选择需多方面衡量,雇主也能做的更多
前程无忧一项疫情对于2022年企业招聘计划影响的调查显示,餐饮、零售和旅游企业的受损面最大;金融、软件与网络服务、专业服务行业的企业受影响最小;医疗健康和安防/电子企业中经营增长的企业较多。从这些受影响小、增长多的行业产业和岗位分布来看,即使受到2020年上半年大范围疫情的冲击影响更大,一线城市无疑仍然拥有更宽广的职业机会。
另一方面,疫情正在重塑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对于不断边长的工作时间、停滞增长的工资和生活环境的高压,在各种社交平台的渲染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生活质量优先于工作,离开一线寻找“烟火气”。但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武汉、成都、南京等的单程通勤时耗仅次于单程40分钟+的北京、上海,甚至已高于广州、深圳。
矛盾之下,对于个体情绪感知的捕捉无疑成为雇主能否留下人才的一大关键。硅谷共享经济新贵Airbnb早在2020年就设立了“员工体验全球负责人”,以推动“员工体验”的全面发展。前程无忧调查显示,2022年对员工健康,特别是心理状态的关注也达到了历史最高。54%的上海企业、37%的北京企业,42%的物流配送、37%的生产制造和35%的媒体广告行业的企业都将关心员工作为HR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