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 打造对外经贸合作新平台

   2022-10-03 380
核心提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近年来,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合作园,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再到探索新产业、新业态、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近年来,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合作园,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再到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国际合作,中国不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本报记者走访了3处各具特色的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平台,深入了解它们为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带来的便利,真切感受到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为全球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

项目来得了、落得下、能发展

“去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看看,它发展得很快!”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鲍洛安总是对匈牙利同事和企业这样说。去年6月,在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对接会上,鲍洛安作为中东欧国家驻华外交官代表,推介匈牙利的科技创新和优势产业,并访问了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

两年前,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在浙江余姚揭牌。此后,园区很快落户了宁波中东欧创新基地、中东欧(布达佩斯)创新基地等科创平台,并加强与相关国家驻华使馆、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匈牙利欧侨科技产业园等交流合作。

为了让引进的项目来得了、落得下、能发展,园区推出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中东欧国际会客厅,确保中东欧企业可以“拎包入驻”;从项目签约、注册、立项到开工、建设、投产,明确专人进行全流程指导和服务。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23家。在谈中东欧项目52个,其中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62.9亿元人民币。

匈牙利玛格努斯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复合材料轻型飞机在匈牙利及欧洲拥有广阔市场。为开拓亚太市场,2021年6月,公司决定落户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目前,公司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正在园区内规划建设集生产、销售、运维、培训于一体的亚太区域总部。“这个园区专注于开展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这里的产业环境和配套设施符合我们的落地需求。”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奇说。

同样在园区落地的爱沙尼亚边缘计算公司通信智慧路灯项目负责人杨森表示,园区全面到位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帮助我们在中国市场大展宏图,增添了我们的信心”。

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

实现贸易全流程数据化管理

走进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展示中心,3米高的电子显示屏上,边民互市交易的数字在不断跳动——水果、坚果、糖料、大豆等一宗宗商品交易额正快速更新。

这是集交易、通关、金融和物流为一体的外贸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商贸通”)。在“互联网+”支持下,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全流程的数据化、可视化管控,降低外贸相关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防范贸易领域风险。

“我的主要工作是运送乳胶。以往通关需要人工审核,速度很慢。现在采用人脸识别,最快10分钟就能办好。”一名泰国司机说。“商贸通”提前录入了东盟外贸企业的相关信息,货物运抵口岸时,轻轻一扫即可快速通关,极大提高了通关和运输效率。

“商贸通”整合了外贸企业常用的金融服务,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金融业务线上办理。“以前,办理结汇业务只能跑银行,递交一张张票据,然后柜员再逐张审核,至少得花几个小时。”越南安来机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红河说,现在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子平台,只需要15分钟就能办完业务。

距离南疆国门友谊关约8公里,坐落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一辆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货车,满载着机电零件,经扫描登记后有序驶入。为了优化和扩展物流供应链,凭祥物流园2020年7月上线跨境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商贸通”的组成部分。

“平台涵盖需求发布、需求汇总、需求竞价、合同签订、物流确认、费用结算等功能。”凭祥物流园园区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说,“通过平台发布需求,外方确认后就会着手运输,运输的每个环节都被记录在这个系统上。”

截至2021年12月,“商贸通”已覆盖广西崇左、东兴和百色三地共计13个互市点、16家口岸服务中心、9家结算银行以及两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交易额累计超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东亮介绍,未来公司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持续建立口岸智慧互联的信息化平台,推动广西外贸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推动口岸经济与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融合。

中非易货贸易服务平台——

探索对非经贸合作新模式

马达加斯加需要湖南的种子,但是缺乏外汇,只能以当地货币阿里亚里支付货款;湖南的种业公司希望对非出口种子,但是担心回款困难。类似这样的难题,曾一度制约中非经贸合作。

如今,难题迎刃而解。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区”)获批,方案明确支持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针对非洲国家外汇短缺、中国企业收汇难问题,易货贸易可以让中非互通有无,盘活资产和资金。

去年2月,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在今年1月推出了中非易货贸易服务平台。“易货贸易可以更好地满足中非企业需求,实现贸易量的快速增长。”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细和说。

去年初,位于南非豪登省的Takela集团需要一批建筑材料和小商品等货物。“建材出口后,400万美元能不能及时回款?”国内的企业犯了嘀咕。这时,处于先行先试阶段的易货贸易新模式成为解决难题的新路径。同年7月,5个来自南非的红西柚货柜抵达上海洋山港并完成清关。以西柚换建材,标志着湖南自贸区易货贸易试单成功。

通过易货贸易新模式,湖南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非洲分支机构将收到的阿里亚里货款用于采购马达加斯加云母,再出口至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后者在中国国内实现该云母的销售后,向袁氏种业支付人民币。陈细和表示,目前政策试点处于初期阶段,但中国对非出口企业的易货贸易潜在需求巨大,平台的效率将会持续显现。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表示,随着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非中在贸易、数字经济和新能源等领域将迎来巨大机遇,非中经贸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