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长江水运建设调查 建设内陆“新沿海”

   2023-02-25 11050
核心提示:浩荡大江,奔腾至海。长江作为连接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2022年,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亿吨、

浩荡大江,奔腾至海。长江作为连接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2022年,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亿吨、集装箱2427万TEU,同比分别增长1.3%、6.5%。作为长江干流流经最长的省份,湖北拥有通航河流230条,可通航里程达9066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2090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湖北是如何加快水运建设,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的?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长江沿线港口、园区、企业,寻找答案。

“水上高速”通江达海

1月30日,湖北宜昌白洋港,江轮港盛1603鸣笛靠泊。稍作停留后,这艘满载液蜡石的货轮沿江而上前往重庆。“三峡水库蓄水后,航道条件得到改善,行船更安全了,船舶实现了大型化、标准化。如今,货轮从宜昌到重庆仅需两三天,营运成本降低,航运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宜昌上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卫平告诉记者。

水运运量大,成本低,仅为铁路运输成本的1/5、公路运输成本的1/15,适合煤炭、钢铁、工业产品等大宗货物运输。熊卫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标准集装箱,从宜昌到武汉的运输成本为200元至300元;陆运1公里的成本就为10元。

近10年,水运已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运输方式,由原来占库区货物运输周转量的30%增加到70%。千里峡江成为连通中国东中西部发展的“水上高速公路”,加速推进了上游水运与沿江经济快速发展。

就在江轮港盛1603沿江而上之时,“华航汉亚1”轮集装箱班轮已从武汉阳逻港出发顺江而下,通江达海抵达韩国釜山港。这一上一下,长江黄金水道串起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显现。

1月22日,武汉阳逻港,龙门吊、桥吊起落不停,数千个集装箱堆垛成“山”,重型货柜车与码头工人穿梭其间。不多时,“华航汉亚1”轮集装箱班轮就满载着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出口货物在此起航,驶向韩国釜山。“以前外贸货物出口,一般先从武汉装船,再从下游的江苏、上海等地换大船出境,中转环节和不确定因素多,极易造成货损率、货差率提高。”中外运湖北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必丹说。

2019年11月,武汉至日本关西集装箱直达航线开通,这是长江内河(南京以上)第一条国际直航航线。一年后,“日本—武汉—欧洲集装箱水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开通,来自日本的货物可直达阳逻港,无缝换乘中欧(武汉)班列,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1年10月,武汉至韩国釜山近洋集装箱直达航线开通,成为中部地区首条直达韩国的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如今,湖北及周边省市的产品源源不断出口到日韩等地,所需时间从近半个月缩短到一周,节省成本约20%。”李必丹介绍。

据统计,2022年武汉港国际直航航线实现运输量约3.16万标箱,同比增长128%,直航业务量连续3年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目前,武汉港已形成一个以武汉至上海为轴,以长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汉新港为“内陆辐”,以上海至全球为“远洋辐”的全球性江海联运网络。

江河滔滔,其势在畅。黄金水道成色如何,物流是否便利畅通是重要指标。据测算,航道水深每提高0.1米,2000吨级的货船就可多装载170吨左右货物,长江中游航道寸水寸金。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介绍,近年来,长江航道部门落实中央资金280亿元,推动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实现了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一条延绵2808公里的“水上高速”连贯东西,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显著提升。

港口整合串珠成链

港口,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潜能的主引擎,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从资源禀赋看,湖北“得中独厚”“得水独优”——境内长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2090公里,分布4个主要港口、14个重要港口,数量均居长江沿线省市前列。全省港口吞吐量、集装箱量、水路货运量连续多年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然而,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看,湖北港口资源存在“小散乱”的尴尬,总体落后于其他沿海、沿江省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早在2014年,湖北在全国率先迈开港口资源整合步伐,但整合力度较弱,整合层次停留在市级层面,存在发展缓慢、功能单一等问题,港口效益不能有效发挥。资料显示,浙江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发展。如今的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12亿吨,是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港口整合是湖北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最大效应的‘关键之笔’。”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钟芝清说,从国际国内一流港口的成功经验看,整合是实现港口做大做强做优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港口发展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去年4月,湖北改革重组成立了湖北港口集团。这次改革重组整合了全省沿江各相关市州政府、省属企业港口资源,实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建了“以武汉港为龙头,鄂东南、宜昌荆州港为两翼,汉江港为延展”的全省港口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发展格局。改革重组后,湖北港口集团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56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493万标箱,码头覆盖的通航里程达1545公里。

“港口是重要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港口资源聚集程度、港航事业发展水平,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通江达海能力的重要体现。”湖北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涂山峰告诉记者,目前集团有3个主要发展方向:努力建设武汉国家级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提升通往阿拉山口和北部湾的国际通道功能;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长江、汉江港口功能,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的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调、干支流互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的触角最敏感。以发展多式联运为突破口,一个个港口成为湖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链、资金流、物流“西进北上”的磁场洼地与中部地区原材料加工、产品低物流成本配送的枢纽。

玖龙纸业集团将进军华中的立足点放在了监利市白螺镇——这里,许广高速与武监高速交会,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千吨级船舶在荆州港监利港区完成木屑原料卸载后,又满载成品纸穿江出海。史丹利年产20万吨新能源材料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则落户松滋市临港工业园——正在建设的疏港铁路将串联焦柳铁路与车阳河港,产品可通过铁水联运辐射全国。仅仅93天,华鲁恒升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落子江陵县——这里,浩吉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叉,有天然铁水联运优势,华鲁恒升的产品在此“下江进海”,辐射沿江城市和华中地区以及沿海城市,能缩减近四分之三运输时间。

为更好配合国家能源战略,湖北将煤制气、煤化工与物流产业等作为省级战略与省级重点项目实施,助力全省培育发展万亿元化工产业集群。江陵县规划落地煤炭9000万吨,其中3000万吨可通过铁水联运系统输送至沿江地区,余下6000万吨在江陵消耗转化。

在长江边的荆州煤储基地一期码头,湖北荆州煤炭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志恩向记者介绍,基地堆场一期已投入使用,13条煤堆场可静态堆存煤炭305万吨,建成的6个泊位年吞吐能力可达2100万吨。“通过基地转运可以大大缩短煤炭运输时间。过去,货物通过国铁或海运需要20多天才能到达客户手中,周期长且转运次数多,直接造成运输成本上涨。如今,货物到江陵仅需1天,再到客户手中最长不过四五天,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可靠性。”

江陵县委书记全运宝表示:“将继续构建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水运体系,发挥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作用,建设涵盖煤炭、煤化、粮油等多种大宗商品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铁水联运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建设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区。”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国际铁路、国际机场等基础设施,湖北形成了联通欧美、辐射中亚、衔接日韩、链接东盟的中部陆海空通道,促进了“通道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通道”的口岸物流经济良性循环。

生态航道人水和谐

长江承担了沿江地区83%的煤炭、85%的铁矿石与85%的外贸货物运输。长江大保护对长江航运中产生的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北正着力构建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等组成的绿色水运体系。

建成生态护岸15.4公里,修复水域面域60平方公里,营造生态固滩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将204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荒滩”变成“绿洲”……日前,试运行一年多的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同步释放。水下,带孔鱼巢砖与透水框架的神奇组合,让生态涵养区里“万物生长”,营造出一座座鱼虾欢腾的水下“生态乐园”;水上,万吨船舶正在这条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中往来穿梭。

“工程建设时,我们在戴家洲、张家洲等河段试点建设生态涵养区,营造出适合鱼虾水草成长繁殖的‘水生生境’。”长江航道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武安段工程生态航道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工程试运行至今,各大保护区江豚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拍到它们在水上嬉戏的画面。

“呜……”1月14日,随着嘹亮的汽笛声响起,LNG双料混动货轮“祥牛13”号在枝江市宜昌船舶工业园内正式下水,“气化长江”再添绿意。“与传统柴油动力船相比,我们定制的这艘LNG双料混动货轮能大大减少油污与废气排放,有利于长江大保护。”来自重庆奉节的明泰船务公司负责人徐正国说。

记者在宜昌船舶工业园看到,27艘货轮正在加紧建造中,一大半均为纯电、油气电混合动力、LNG动力船舶。全世界目前电池容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就是去年1月在该工业园建成的。“‘长江三峡1’号首航至今,累计行驶超过5000公里,运行过程实现零噪声、零污染、零排放,有效保护了长江环境。”宜昌交运长江游轮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军说。

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正积极构建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示范体系,形成“1+3+N”试点示范工作整体格局,即:一个省级总方案,武汉、宜昌、十堰3个市级子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持举措。

其中,武汉市将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纳入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内容,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2022年船舶产业实现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11.2%。下一步将围绕打造绿色智能化内河航运中心,建设国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建造集群。宜昌市提出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带动该市航运、旅游和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链。十堰市将发挥丹江口库区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库区航运、旅游产业绿色化升级。

沿江而上,记者欣喜地发现,使用清洁能源的船只越来越多了。如今,长江经济带5000余艘船舶完成受电设施改造,三峡坝区客船使用岸电实现全覆盖。在宜昌市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只见一艘艘货轮均接上了岸上的电源。

“我们这艘船如果用燃油机发电,1个小时耗油成本近80元,还会造成很多污染。现在,综合服务区推行绿色能源服务,采用船电宝、岸电桩等方式为待闸船舶供电,基本没污染了。”待闸的“翔渝908”船船长李永胜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宜昌市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每年可为三峡坝上待闸船舶供应电能68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883吨,一氧化碳排放约5.09吨。

“您有‘新长江06055轮’的订单请处理。”在宜昌秭归临江坪待闸锚地,通过“净小宜”可查看周边污染物接收船舶在线情况和实时距离,点对点接收船舶污染物。为确保污染物100%上岸,湖北实施了船舶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管与应急排放管“双铅封”“双盲断”。其中,武汉市要求所有船只必须配备垃圾、生活污水与油污水处理装置才允许下水,并在港口布置了2000多个垃圾回收装置,实现船舶污染物与港口污染物接收处置垃圾全覆盖。

如今,“船上储存、交岸处置”的“零排放”治理模式在长江全线推广,长江干线常年航行的3.3万艘内河船舶全部完成生活污水直排管路电子铅封,生活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积分购买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