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规模化植采棉,经济效益高
为实现在干旱地区植棉,中棉所在培育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后,又成功培育出转基因抗旱棉。喻树迅说,在30—50厘米土壤层含水量仅5%—8%的情况下,抗旱棉花仍能正常生长,为蒙西旱地植棉创造了条件。
喻树迅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使用中棉所研发的全程机械化栽培、采收技术,更省水、省肥、省工并增产。即传统大田灌溉亩均用水500立方米,棉花示范田膜下滴灌技术亩均用水仅200多立方米;肥料随水滴灌,节省肥料投入成本150元/亩;省去人工浇水、施肥、采棉等主要环节用工,仅机械化采收较人工摘棉花一项,每公斤籽棉节约1.6元;为便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去除田埂与水渠,实际节地13%;此外,机采棉田间管理时效性强,棉花长势均衡、普遍早发,经过实际测产,机采棉较传统种植亩增产21.5%。
李鑫说,他的棉田亩产籽棉400—500公斤,按照1公斤8元收购价计算,每亩棉花产值约3200—4000元,刨掉各种投资,纯收入超1000元,远高于当地种植玉米的收入。
缓解棉粮争地矛盾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
据统计,每年我国棉花需求量超过1000万吨,自给率约70%。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逐年减少,棉粮争地矛盾严重。
喻树迅说,阿拉善盟种植玉米,整个生育期需用水量600—800方/亩,种植棉花,仅需用水250—400方/亩,可节水30%—60%;一般亩产籽棉400公斤左右,是内地棉花产量的2倍。
“今后5—10年,在以阿拉善盟为核心的蒙西地区发展500万亩棉花,就意味着内地可调减约1000万亩棉田用于粮食生产,按内地玉米产量1500斤/亩计算,每年可增收粮食700—800万吨,有利于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喻树迅说。
阿拉善盟科泊尔滩等地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化重,植被少,长期裸露,风蚀沙化日益严重。张建中说,在此类地区种植棉花,不仅可充分开发利用盐碱旱地和有限水资源,还可增加植被覆盖度,减蒸抑尘;棉花生长期间,还将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能保护、改善当地土壤和生态环境。